3月6日下午,九江三中地理组高中组范哲铭老师在鹤问湖校区高三(5)班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高中全体地理教师参与了观课、议课活动,此次活动由教研组长兰主进主持。
范哲铭老师授课的主题为“土壤的形成因素”。范老师从分析历年高考考向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针对本课分析高考选拔性考试的核心内容,围绕人类活动,深入挖掘其对土壤的影响。以真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梳理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审题分析能力。通过多组模拟题的演练,获取学生反馈。他幽默风趣、节奏适中的言语,一步步引导学生细致分解题目,演绎过程,落实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课后,地理教研组长兰主进进行总结点评。他从五大角度进行细致肯定:一、目标明确,聚焦精准。教学目标紧扣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需求,精准锚定“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这一微专题。对学生应达成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养培育目标清晰界定,既契合课程标准要求,又充分考量高三学生备考实际,使教学有的放矢;二、内容精当,逻辑连贯。内容选取精要,围绕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展开,深度剖析农业活动、工程建设等不同人类行为的作用。知识编排逻辑连贯,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案例典型且贴合生活,既巩固基础,又拓展思维,有效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三、教法灵活,引导得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讲授法清晰阐释原理,案例教学法加深理解,小组讨论法激发思维碰撞。教师引导适时适度,既发挥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地理思维与综合素养;四、互动高效,氛围活跃。课堂互动高效,提问具有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小组讨论组织有序,学生积极交流,思维活跃。教师及时反馈评价,鼓励肯定与指导纠错相结合,营造出积极活跃且富有成效的课堂氛围;五、效果显著,达成度高。通过课堂表现与练习反馈,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土壤形成关系理解深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升。不仅实现知识迁移运用,还强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为高考备考筑牢基础。他还建议范老师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具体影响并加强学科知识融合能力的培养。听课教师一致认为范老师的课堂定位准确、逻辑清晰、内容充实、重难点突出、细节把握得当。
此次地理公开课为教师们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对推动学校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撰稿:戴涵丝
一审一校:兰主进
二审二校:聂红珍
三审三校:袁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