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来到九江三中!   
信息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研 > 三中教研 三中教研
《窦娥冤》之悲悯:穿越古今的正义回响
2025年4月10日 | 点击数:201 | 【】【】【


48日上午,九江市第三中学刘玮老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以《窦娥冤(节选)》为切入点,围绕“悲悯的觉醒——从个体冤屈到天道共鸣”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戏剧作品,感受其中的悲剧意蕴。教科研所教研员张青云、九江三中全体高中语文教师和兄弟学校教师代表观摩此次公开课。

课上,刘老师拆解“悲悯”二字,借孔乙己、阿Q等文学形象解读“悲”,以哈姆雷特、鲁迅与曹禺笔下情节阐释“悯”,让学生迅速领会其内涵。“誓愿解码实验室”环节,学生分组探究窦娥三桩誓愿。接着,对比诵读《窦娥冤》【滚绣球】和《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独白,学生从多维度探讨两种反抗的爆发力差异,体会不同语言风格对悲悯气质的塑造。课堂尾声,刘玮老师提出“现代版窦娥蒙冤”的假设,引导学生从司法和网络舆情角度思考。学生们认识到现代司法制度的保障作用,也关注到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强调平衡制度理性与道德情感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悲剧,不是善良的毁灭,而是毁灭的善良依然能唤醒人心深处对光明的渴望。

张青云教研员指出,这堂公开课亮点突出,肯定分组讨论围绕“悲悯”联系文本有深度,结构清晰、目标明确,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他强调关注“悲悯”在悲剧面前和个人力量的对比,以及悲剧引发的反思。通过对比朗读感受悲悯共鸣,实现从悲悯到反抗的跨越。

党委委员、副校长袁世明认为,文本的价值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训练阅读能力,二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而刘老师这节课把“悲悯”作为主题,引导学生分析、感受并学会悲悯,把握住了语文的教学特质。但要注意的是,《窦娥冤》的悲悯不止于怜悯、同情苦难,更包含了对不公的永不妥协以及对人性光辉的礼赞。

周贵彬组长认为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独具匠心,摆脱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以新颖的视角切入《窦娥冤》,引导学生剖析文本,精准抓住教学重点。赵建华老师认为该堂课任务指向明晰、目标清楚,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对比与诵读结合的环节,精准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内容,层层递进。他提出在辩论环节可以多让学生展示,并且强调可以以戏剧语言为抓手,品语言得结论。

本校的其他老师和兄弟学校老师认为刘老师教学方法灵活多元,借助情境教学法,融合学生知识储备与DeepseekAI信息技术,有效推动学生从“学会”迈向“会学”。小组讨论环节组织有序,科学组、符号组、伦理组等整堂课教学流程顺畅,令人收获良多。

此次公开课,借经典戏剧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正义与悲悯情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也给各校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撰稿人:刘玮

一审一校:周贵彬

二审二校:聂红珍

三审三校:柳 冰


分享到: 更多
网站首页 | 认识三中 | 校园快讯 | 处室动态 | 教育教研 | 德育经纬 | 招考快讯 | 三中党建 | 下载中心 | 校庆专题 | 创文创卫 | 用户登录

版权所有: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 赣ICP备06001545号

地址:九江市十里大道2号 邮编:332000  

电话:0792-8135494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