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劝”字了得
——听王荣莉老师讲《劝学》有感
在三中教育教学开放周的这样一个忙碌且幸福的日子里,非常有幸聆听了王荣莉老师的一堂示范课。王荣莉老师讲的是高一必修3的《劝学》一课,这篇课文是一篇很短的文言文,它的特点是短小易记,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好讲也很好懂,但这篇课文要作为公开课特别是示范课来讲未必是好讲的课文。正因为太容易讲了,所以就太难讲,很容易落入俗套。但王荣莉老师另辟蹊径,从虚词“而”的角度进行讲解,紧扣文言现象,夯实坚持课堂“三三制”原则,循循善诱,扎实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授人与渔”,给了学生一把如何学习文言文的钥匙。学生受益匪浅,听课嘉宾和老师也交口称赞:是一节非常好的示范课。具体说来,笔者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紧扣高考,实用性强。
本课最有特色的是和考纲扣得紧,最大亮点是文言虚词“而”字的讲解,王老师将课文中有关“而”的八个句子板书在黑板上,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一个“而”一个“而”字的解决,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解了“而”字的几种用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而”字的窗户,从而为学生的以后的文言学习中播下了“而”字的种子,很好的指导了学生的学习,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拓展延伸“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中的“而”字,王老师非常明确的指出这个“而”字的解释是有争议的,一表因果,一表转折,有效的教育了学生“而”字有时的模糊性,换句话说,并不是每一个文言虚词都是可以套用解释的,有时是有争议的。讲这个“而”字是需要勇气的,正是这个教学的细节,我们看到了教师教学的严谨,也正是这个教学细节,让学生有了敢于质疑的榜样,从而避免了学习的机械性。
二、联动学生,互动性强。
可以说,一节课学生和老师配合紧密。王老师很会调动学生,这一节课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无论是个体还是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华章美句,领略荀子的语言风采。八个“而”字的意义学生地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一个地去解决,学生学得专注,教师引导得体。感受深的地方有二,一是学生的积极发言,八句“而”字例句,三句词类活用例句,回答知识点的同学非常多,每一个同学都踊跃发言;二是本课堂的“读书声”,在短短的45分钟里,“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老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有学生的个别读、齐读,也有学生的指正读,更有学生的表演读。可以说全体参与,整个课堂充盈着朗朗书声,语文味十足。
三、结合点面,示范性强。
王老师这节课的主线是八个“而”字的讲解,但围绕这些“而”字的例句,王老师将一些常见的文言现象扎扎实实的呈现给了学生,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凡是例句中有的文言现象,王老师都在互动的氛围中落到了实处,有效地指导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个课堂丰盈充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课堂高效,科学性强。
一节很好的课是一堂能充分利用时间的高效课堂,是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的高效课堂。可以说,王老师的这一堂课是能很好的高效利用时间的,举个例子来说,在学生自由读,自由感知课文时,王老师利用时间在黑板上写下了八句“而”字的例句,这比让学生在黑板上预先写上更显得真实,更显得匠心独运,虽是细节,但却科学,虽是细节,但却高效。当然还有很多细节体现了时间的高效性,如学生回答问题时受阻时老师的善意提醒和适度引导,如学生讨论时间的很好把握,如学生读书的时间分配。
王老师的这一节课是一节很朴实的课,有的是老师扎实的课文朗诵以及循循善诱的鼓励,一步一个脚印,一个文言词语一个文言词语的落实;最朴实的却是最好的,关注课文的每一个细节,在课堂设计上贯彻王校助“三三制”的课堂教学原则,用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和讲课的技巧诠释着“学”的真正含义,这怎是一个简单的“劝”字了得!
(邱忠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