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来到九江三中!   
信息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认识三中 > 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构现代语文课堂
2016年11月1日 | 点击数:12533 |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组织的“十三五”科研课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于2016126日批准立项,于20167月正式启动。

九江三中由校长张成卓领导,毛秀成、杨海花、韦瑛、张秀杰、黄保灵、宋丹、刘卫琴、范灵芝、刘文彬、邓芳敏、刘林煜、周丹丹、柯雅睿等13位教师共同参与子课题“现代课堂教学特质指导下的古诗文教学研究”,20167月通过课题组专家评审,批准立项,九江三中也被确定为本课题实验学校。

一、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课堂教学是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现代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现代课堂教学核心理念要突出两“生本”,所谓两“生本”指的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宏观上看,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做到“三转变”:一、要由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二、要由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三、要由以静态教案为本位的备课观转向以动态方案为本位的设计观。

古诗文作为中国古代书面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学好古诗文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发展进程,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品味。

在当今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都是沿着“朗读-翻译-背诵”的程序开展教学活动,有的课堂上虽然加入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但这些活动往往仅仅是在解决诗文中的生字词句翻译时候才用到。诗文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则还沿用以前的老教法。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不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仍然采用死输硬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装灌文言知识的机器。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而现代课堂教学则是打破传统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在观念上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为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可观、可感、可触的生活情境中,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情境体验,使学生对灿烂中华文化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子课题的研究意义

1)、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素养,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最终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有利于我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2、子课题的研究价值

虽然现代课堂教学的概念已经提出来了已经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落实情况还有不少的问题,甚至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与实施,综合原因主观方面有很多传统思维模式在很多教师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主动接受新鲜的理念和方法。在客观方面,关于现代课堂教学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一些专家学者相关论文过于晦涩深奥,不大容易理解,造成的指导性不强。而我校申请本课题的研究,正是一次集合教师系统学习和研究现代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重要机会。并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会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采用论文、研究报告和经典教学案例汇编等形式进行展示和公开,这对于丰富和完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具有积极的作用。

3、研究内容

1)、如何利用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资源,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情境体验”。(2)、在现代课堂教学指导下,探寻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基础知识识记效率策

略和方法。

3)、研究现代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对古诗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模式。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调查研究我校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碰到哪些困难并做出原因分析。

2)、调查研究我校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综合各种教学方式优缺点进行综合评估。

3)、针对古诗文“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整改方案。

4)、针对一些学校年纪较大,对信息多媒体技术运用不熟练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分享到: 更多
网站首页 | 认识三中 | 校园快讯 | 处室动态 | 教育教研 | 德育经纬 | 招考快讯 | 三中党建 | 下载中心 | 校庆专题 | 创文创卫 | 用户登录

版权所有: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 赣ICP备06001545号

地址:九江市十里大道2号 邮编:332000  

电话:0792-8135494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