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飞老师高三历史备课组公开课简讯
11月28号下午第四节课,吴宇飞老师在高三(15)班,进行历史备课组内公开教学。
“如果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比作24小时,那么现代工业社会则是最后的几分钟,而两次工业革命所处的时期则是这最后几分钟的前几秒钟”,一个形象的比喻,自然切入了本课。因为是一轮复习课,必须要做到与高考的契合,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考查分布,一张知识点的高考真题考查表,引导学生增强对本课的高考认知。
一轮复习中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是目的之一,但侧重已经发生变化,更多的是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历史比较等方法提升历史思维探究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前期吴老师通过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一一回顾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含义、背景、进程、影响。在吴老师的针对性引导下,同学们应答自如,为后面的材料分析环节赢得较充足的时间。
“无史料不教学”体现了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性,高考试题的任何一道题目没有是脱离史料而单独存在的。而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是至为关键的一环,这关系到高考的成败。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论证、历史解释、时空意识能力的培养与史料有着紧密而直接的联系。在讲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垄断组织的产生,进行了较大篇幅的引导性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直接快速的材料分析方法,结合所学进行信息整合,在高考主观题只有35分钟的紧迫时间内完成是很有必要的。材料分句浏览、设问主题的意识强化、材料分句关键词与设问主题的核心对应、历史比较的切入、知识迁移的思维视野,从内容层面也从技巧层面,帮助学生一步步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知识点的考查角度与方式。
“教是评的前提,评是为了更好地教”。“紧扣高考、契合考纲、概念到位、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思路清晰、语速适中、教态自然”,可以看出本课有着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在师生互动的流畅度与效果上、在教学用语的精炼上,还可以做得更好。从课后历史备课组的老师总体反馈来看,本课是一节成功的复习课。(吴宇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