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内年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高中生物组教坛新秀选拔赛在12月29日在鹤问湖校区求真楼四楼拉开帷幕。本次评选活动由吴集起老师、纪红老师、杨献金老师、杨勤老师担任评委。其他生物组成员参与听课评课。
比赛前,各位参赛选手精心准备,高度重视整体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实验探究活动,精心设计每一张课件。比赛中,各位青年教师精神饱满,激情澎湃,教态自然,不畏强手,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课堂导入方式别出心裁,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手段运用娴熟,教学风格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可谓精彩纷呈。师生互动氛围热烈而有序,探究活动引人入胜。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让大家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让大家收获颇丰。
易晓菲老师的《DNA的复制》
易老师以DNA的双螺旋结构导入课堂,激发学生探究性思维,从对DNA复制方式的推测到对DNA复制方式的实验探究,再到DNA复制过程的归纳总结,娓娓道来,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将科学探究思想运用得心应手。将生命科学的核心素养深深地刻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凌青老师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凌老师以一则谜语导入课堂,以童年时期的萤火虫导入,通过实验探究萤火虫的发光机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以ATP的化学结构和组成,探讨ATP在生命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ATP的合成和运用过程。教学过程设计精巧合理,课堂氛围活跃而热烈。
饶庆辉老师的《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饶老师以自身援疆支教的照片导入,从高原缺氧到物质跨膜运势的方式,从自身的切身经历到鼓噪乏味的理论知识,饶老师将鼓噪乏味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切身体验相联系。用物理课堂的滚小球实验模拟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比喻贴切,将无形的理论化为有形的实物实验,同学们切身体验,生动易懂。
杨中珺老师的《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杨老师以边界的定义入手,从中国地图到校园围墙,从国家的边界到细胞的边界,从有形的边界到肉眼难见的边界,层层深入。从获得细胞膜的探究活动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的归纳总结,运用实验和视频技术相结合的办法,让同学们将肉眼难见的细胞膜转化成具体可见的视频图像,技术方法运用恰到好处。从细胞膜的功能到校园围墙的功能,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到童年时期的“打土电话”,每一处的比拟恰到好处,化无形的内容为可见的实物,化抽象为具体。
课后,四位评委老师分别就以上四节课进行了评价打分,并就每一节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评委们一致认为各位年轻老师教学功底扎实,教学方法得当,技术手段运用合理,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年轻教师的活力和魅力。同时吴组长也指出,学生们参与课堂的参与度高,老师们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把控课堂的能力比较突出;知识的重难点突破比较明确。同时,吴组长分别就每节课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最后,各位老师均表示要以此次选拔活动为契机,力争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长补短,扎实工作,勤劳耕耘,无私奉献。为三中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发展竭尽全力,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经过激烈的角逐,杨中珺老师更胜一筹,将代表高中生物组参加我校的明年的教育教学开放周。
(生物组杨献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