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二(20)班的裴志宏,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谈一谈自己对诗词的感悟。
三年前,我与诗词因一本书而结缘,那本书有着关于格律诗的一些基本章法和示例,我因此可以顺利入门。一开始作诗是很顺利的,出乎意料地没有什么阻碍,但当我写到30多篇时,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落入俗套,什么是无病呻吟。意象的重复使用和无缘无故的悲愁是我当时最大的瓶颈。那时我甚至快要放弃诗词,因为除了那些词语,就是那些词语。但是后来我开始积累字词,开始用一些抽象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这个时候我又碰到了另外一个拦路虎——语言浮华,有表无内。写出来的诗词,不仅别人看不懂,我自己也看不懂。只是我当时觉得读起来很顺口,看起来高大上。因为这个问题,我停笔了三个月。最终我明白一个道理:诗词是一个人的情感寄托,当你连自己的情感都无法诉说清楚时,又怎么能创造出有意义的诗篇?最后,我的诗词的风格又发生了一个转型,也就是用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的遭遇和哲理。
我认为诗词是一池的月光,浑圆中泛起涟漪;我认为诗词是一口树洞,暗藏着你的千感百绪。行人来来往往,或驻足观望,或走近,收取一颗心灵的种子,于自己心中栽培出一棵参天大树;我认为诗词更是一个精神世界,一篇短诗,寥寥几笔,便抒尽百情,一切皆由心生,不束乎外物。
其实诗词是灵感的堆砌,它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越是性情刚烈,马力超群就越难以驾驭,有时一首诗词洋洋洒洒几分钟结束,有时连一句诗词都需积淀几年的岁月。正如我两年前写的一首讽刺无病呻吟的绝句:“虬木盘桓锁青山,谁言摇曳病骨纤?”这时候我突发奇想,接了一句:“明知霜梅不是雪”然后最精彩的部分来了:我想了一个星期,都没想出来下一句。不过凭借我高超的技艺,经过我不断的努力,我成功将其抛诸脑后。
但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不知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后再去看自己写的诗词,会有新的感受,在两年后的今天,我再次看到的这首残诗,我不假思索的填完了剩下的一句:“虬木盘桓锁青山,谁言摇曳病骨纤?明知霜梅不是雪,漫卷霞雾作荒烟。”
我为什么要说这一段经历呢?其实就是想说:“诗词一直都陪伴着我们,是我们成长的见证者,我们可以从诗词中窥探到岁月留下的影子,找到未来得及消散的梦。”
最后,我觉得爱诗词的人都是爱生活的人。他们把岁月酿成星雨,把悲喜熬成落霞,缀夙梦以玲珑,负鹏翼以苍穹!
谢谢大家!